異位性皮膚炎是台灣常見皮膚病,全台已有超過200萬名患者,衛福部雙和醫院皮膚科主任鄒嘉倫醫師指出三大迷思,呼籲病患別因無法根治就放棄治療;別因不癢就停藥;用新藥時也必須秉持基本照護原則,治標也治本。
35歲的王小姐在婚後異位性皮膚炎開始發作,患部大多在臉上及手部區域,除搔癢難耐影響睡眠品質外,還需要忍受他人異樣的眼光及過度關切,外出上班或活動都需要靠濃妝遮住,即便大熱天,也是從頭到腳包得密不透風,也因此常被同事詢問是否遭受家暴,生活不堪其擾。為解決民眾對這類疾病困擾,雙和醫院今邀請鄒嘉倫釐清三大「異膚迷思」。
www.blindedbythefloodlights.com
鄒嘉倫指出,第一是「千萬別因無法根治就放棄治療」,該疾病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的慢性發炎疾病,主要是由先天性免疫調節異常及表皮內在調控失調所引起而無法根治,但若能以正確的心態及照護方式,加上規律就醫與用藥,就能夠有效控制病情。
建議在病情穩定期可多注意皮膚保濕,同時也要避免生活中的刺激物與過敏原;發作時可先考慮口服藥物或是外用的類固醇、抗生素、抗黴菌劑及抗組織胺等止癢藥膏,若病灶侵犯面積甚廣、皮膚發炎嚴重時,可考慮加上照光治療,或傳統的口服免疫調節劑,以及較新的生物製劑或小分子抑制劑。
第二是「別因不癢就停藥」,在病情趨於穩定時,在患部上給予間歇性治療是控制病情的關鍵,像是塗抹局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或外用PDE-4抑制劑等,頻率至少每周兩次,且維持一至三個月,因為有些病灶發炎會在表皮底下,從外觀看不出來,若停藥導致復發反而更嚴重。
第三是「新藥能一勞永逸嗎?有副作用嗎?」,隨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許多相關新藥,像是已納入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或近期推出的小分子抑制劑,這兩種藥物都是從發炎機轉上抑制的藥物,但還是得秉持基本照護原則,加強保濕、避免過敏原及刺激物,治標也治本。
另外,除新藥外,用藥疑慮與副作用也是病友常關心的事,鄒嘉倫表示,依每個人狀況不同,療程也有所不同,除規律用藥外,建議患者可多與醫師諮詢及討論,若有不適狀況發生,應立即停止用藥。